掃碼下載APP
及時接收最新考試資訊及
備考信息
四 收入分配制度和公平效率原理
1 個人收入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個過程。初次分配在微觀領域進行。(利息、利潤、地租、租金以及工資和薪金)
2 在微觀領域分配建立在市場自發(fā)作用基礎上。按勞分配離離不開市場機制作用。
3 政府的最好選擇是讓市場機制自動完成對生產要素定價與分配,盡可能減少和防止非競爭因素和非市場力量的干預。政府對個人分配在宏觀領域進行。
4 對個人收入調節(jié)與再分配主體是國家或政府以及集體組織或社會團體。其中國家和政府是最重要的。
5 按勞分配分配的直接原因:1)舊的社會分工存在。2)勞動差別的存在。3)勞動謀生的性質。
6 按勞分配的性質和特點:1)按勞動貢獻分配,采取貨幣化形式。2)主體是企業(yè)非國家。3)否定無償占有剩余勞動可能,否定剝削。
勞動力分配的收入是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。
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,也是有效利用資源和提高配置的前提和途徑。在居民收入中有按勞分配收入也有非按勞分配的收入。
7 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
社會公平包括收入公平和機會公平。 用基尼指數(shù)和洛倫茨曲線表示。表示收入相對不平等的程度。
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根源在分配制度本身,尤以資本占有的不平等造成的收入差別最大。
收入不平等除來自分配方式本身外:地區(qū)經濟發(fā)展不平衡;二元經濟結構的存在;經濟政策的傾斜;經濟體制的不完善;市場經濟經營風險和機遇的存在。
平等獲得收入具體表現(xiàn)在:1)受教育和人力資本形成上的平等;2)對土地、資本及其他資源占有上的平等和利用上的平等。3)公平競爭。
機會平等與不平等決定于經濟制度的性質、社會對經濟體制的選擇、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政策的正確與否。
效率和公平是社會追求的兩大目標。堅持效率優(yōu)先,兼顧公平是現(xiàn)階段收入分配的總原則。效率與公平不僅存在替代關系,也存在一致。微觀強調效率,宏觀強調公平;初次分配強調效率,再分配強調公平。市場機制強調效率,國家分配機制強調公平。
五 經濟增長與經濟波動
1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(fā)展
經濟發(fā)展既包括經濟增長也包括技術進步,結構優(yōu)化,制度變遷,福利改善及人與自然之間進一步和諧。
短期內一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經濟增長取決于總需求。長期經濟增長取決于生產要素的投入數(shù)量和生產要素效率的提高。
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,投資需求,政府支出或政府需求,凈出口需求。三駕馬車:消費、投資和凈出口需求。(內生變量)
影響生產要素效率高低的因素:技術進步、制度創(chuàng)新、管理效率,人力資本的增進,知識積累和教育發(fā)展。
經濟增長模型:
1)哈-多 G=S/V (S 儲蓄率 V 資本產出比率) 資本積累
2)索洛 G=aL+bK+A (a 勞動產出彈性 b資本產出彈性 a+b=1 L 勞動增長率 K 資本增長率 A 技術進步率) 技術進步
3)新增長理論 羅默模型:知識積累;盧卡斯模型:特殊專業(yè)的人力資本;斯科特模型:資本投資。
2 經濟增長方式:粗放與集約。 選擇條件:不同經濟發(fā)展階段的經濟條件。
實現(xiàn)經濟增長核心:通過技術進步、制度創(chuàng)新和改善管理。條件:1)調整投資方向 2)增加教育投入 3)推進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
3 經濟波動
經濟周期性波動:長(康)50-60年;中(朱)8年 ;短(基)3-5年。經濟處于低谷經濟增長負增長,古典型;低谷增長為正,增長型。
經濟周期:復蘇、繁榮、衰退、蕭條。 景氣上升:投資增長,產量擴大,需求旺盛,就業(yè)機會多,利潤與居民收入消費提高。景氣下降:投資萎縮,生產緩慢,市場疲軟,就業(yè)機會少,失業(yè)率高,居民收入與消費下降。
經濟周期原因:根源于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某些特點,經濟結構變動,經濟政策影響,乘數(shù)和加速數(shù)的相互作用,隨機或未預期的外部力量。(直接原因:總需求與總供給的不一致)
4 刺激經濟增長的經濟政策和發(fā)展戰(zhàn)略
宏觀經濟政策:財政與貨幣政策。分為擴張性和緊縮性。
刺激經濟增長政策:刺激資本形成;促進技術進步;增加勞動供給。
經濟增長源泉是技術進步。
經濟發(fā)展戰(zhàn)略:科教興國(教育放在優(yōu)先發(fā)展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戰(zhàn)略(控制人口、節(jié)約資源、保護環(huán)境)
六 市場機制的有效性和市場失靈
1 有效性和資源配置
市場機制:競爭、供求變化和市場價格波動之間的內在聯(lián)系機制。
市場機制特征:1)動力來自對自身利益的追求。2)經濟活動決策由市場主體自主、分散做出。3)經濟調節(jié)與資源配置是自發(fā)自動的。4)通過價格信號傳遞信息。
市場機制調節(jié)經濟運行長處:1)調動微觀經濟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(chuàng)造性,充滿活力。2)對經濟自動調節(jié),資源合理配置,實現(xiàn)均衡。3)實行優(yōu)勝劣汰,提高經濟運行質量。
整個經濟的價格體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相等,一般均衡狀態(tài),瓦爾拉斯均衡狀態(tài)。只有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,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優(yōu)狀態(tài)才可能實現(xiàn)。
2 市場失靈和微觀經濟政策
市場失靈原因:1)外部性和外部影響的存在。2)公共物品的生產。3)壟斷的存在。4)信息的不對稱和不完全性。
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的存在影響:1)市場主體活動水平低于社會需要的最優(yōu)水平2)資源沒有最優(yōu)配置,帕累托未能實現(xiàn)3)與產權不清晰有關,對產權的明確界定,市場機制無能為力。
私人物品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特點。純公共物品不具有兩性。公共物品是不具有消費的競爭性的物品。
壟斷形成原因:1)控制關鍵資源2)擁有專利權3)自然壟斷4)政府準入制度5)市場競爭本身的發(fā)展會導致生產集中。
市場功能缺陷表現(xiàn):1)收入分配不公2)市場機制調節(jié)帶有自發(fā)性和滯后性的特點3)經濟行為短期化。
克服市場失靈的微觀經濟政策:1)消除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政策2)公共物品供給的微觀經濟政策3)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4)信息調控。
消除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政策:1)使用稅收和補貼手段2)合并相關企業(yè)“內部化”3)現(xiàn)代方法是明析產權。
對壟斷進行公共管制的方式:1)有效控制市場結構2)對壟斷企業(yè)的產品價格和產量進行管制3)制定反壟斷法或反托拉斯法。
政府對市場信息調控方式:1)規(guī)范廣告和上市信息2)對生產假冒偽劣進行打擊3)增加市場透明度。
Copyright © 2000 - sinada.com.cn All Rights Reserved.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
京B2-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-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
套餐D大額券
¥
去使用